找到相关内容902篇,用时1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四谛现观之略探──以《大毗婆沙论》及《清净道论》为主

    有言:“我当于圣谛、集圣谛、灭圣谛无间等已得,复得灭道迹圣谛”者,斯则善说。2  然而,南传《相应部》p.335(〈相应〉之〈拘利村品〉)则明显的谈到四谛的顿见,如说:  友等!我自世尊处,...作证、修习等的各各四种作用,而此等(作用)都应依他们的自性而知。9  《清净道论》主张遍知、舍断集谛、作证灭谛、及修习道谛,于现观时是同一刹那发生的。这是圣者的四种智的作用,可见此论的现观也是就真谛...

    释有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0947575.html
  • ——脱离生死的出路

    菩萨不能脱离轮回。在这点上最重要的,是要将世俗与胜义谛分开来看。 何为四谛?就是、集、道、灭。为何不是五或三呢?因为一切所知,或所有存在的东西可以分为两种:涅槃和轮回,在这之间没有第三种...的所有学科,面对该问题,脑海中都只能是一片茫然。 佛陀以无碍的智慧,将此问题的答案向我们一语道破:不论是做人或做畜生都有各自存在的因,既不是偶然,也不是造物主的安排,这个因叫做集谛。而,就是...

    慈诚罗珠堪布

    |四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3/0213393352.html
  • 十二因缘概说

    十二支的第二支 — “行”。再推论下去,我们可以清楚明白它们一支导致另一支的情况,从而明白轮回内的本质 — 。反过来推论,我们可以由最后一支 — “老死 ”—开始参,从而看到它的导因是“生”(第...圣谛来解释的话,“无明”、“行”、“爱”、“取”及“有”属于的来源(集谛),而“识”、“名色”、“六入”、“触”、“受”、“生”及“老死”全属. 。   如果以另一种类来说,“无明”、“行”、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21156781.html
  • 四谛顿、渐现观之初探(1)

    四谛,主要位次在于四善根,整个四善根位所修的观法就是四谛理。(有部以现观的立场看待四谛)即:“欲界”及“色界、无色界”的四谛(合为上下八)。且在各谛中观四行相,故总共为三十二行相。就是说,于下观...取得有部正宗之地位。[12]  说一切有部认为四谛的性质不同,无法同时现观四谛(这当然也有关系到有部自宗的个性偏重所致)。[13] 要入见道时,必须在四谛十六行相加行中,渐次的减缘减行,由中的无常、...

    释开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90245314.html
  • 略析“三三昧”与“三摩地”

    解脱门。而解脱就是指涅槃(梵语的本义就是如此)。无漏是能入涅槃的  门户。犹如有漏称为“八背舍”,无漏称“八解脱”。  三昧的本义是什么呢?  一、是空三昧与的空,无我,二行相(中空,无我)相应...香味触这五法的,以及男女二相(是男是女的概念),以及三有为相(除了住相)的十相,所以称这之为  无相。以无相为缘取的对像,所以名为无相三昧。  三、无愿三昧。以前翻译为无作三昧,又译无起三昧。是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20565724.html
  • 四谛顿、渐现观之初探

    边际,无有此理。…诸比丘!譬如作如是言:我既作重阁堂之下层已,再建立其上层,有此道理。  另,汉译《南传》18〈相应部〉六“相应”(p.335)则言:  友等!我自世尊处,曾亲闻、亲受:诸比丘!见者...主要位次在于四善根,整个四善根位所修的观法就是四谛理。(有部以现观的立场看待四谛)即:“欲界”及“色界、无色界”的四谛(合为上下八)。且在各谛中观四行相,故总共为三十二行相。就是说,于下观非常、...

    释开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41468036.html
  • 轮回中人如失控之车终究是毁灭

    如针尖般大的安乐也没有,即使有一点,也只是变而已。”   《瑜伽师地论》说:“无漏界当中,一切粗重诸永远断除,因此只有这个是胜义安乐,应当知道此外的一切都是痛苦。”   必须深深思惟的意义...得到真正的收获。   如此,真实了达轮回的自性后,就可以生起真实出离轮回的求解脱心,也必然会发心修习解脱道以及求证涅槃果。因此,对所有修行道而言,不可缺少的前提就是思惟的妙法。作为大乘行人,通过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

    |轮回|出离心|解脱|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1/03/22101019889.html
  • 思惟十二缘起:三士道所依基础

      思惟之所以重要,在于它是引生大悲的因,若对认识不够,认为只是受,不知乐受是坏,就更难认识行的微细行相。试想:若自己还不能体会诸受是,仍然耽著其中,又怎么可能普缘三界有情平等...悲悯有顶有情如同无间地狱众生,这才是平等大悲。   我们思惟十二缘起,如果能对产生真切的认识,再缘其他有情观察,就会明白三界有情都是以十二缘起不自在漂流生死的苦相,这样将心比心,就会生起慈悲。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

    |十二缘起|三士道|道次第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10/08042118574.html
  • 八正道修行浅释

    :佛教的人生观是与集谛,解脱观是灭谛与道谛,安身立命之处是佛、法、僧三宝。“”的意义是在这世界上的确有苦难不如意存在,“集谛”的意义是经过深刻觉察,这些苦难不如意系来自众生的贪嗔痴,“灭谛”的意义是这些苦难不如意是有因有缘而起,只要苦难不如意的因缘离散或贪嗔痴止息,苦难不如意就不会产生,“道谛”的意义是你相信并了解、集谛、灭谛,同时发愿从自己的知见、思维和一言一行入手,不断改善人格、...

    蔡茜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63052805.html
  • 十二因缘观

    死二果,皆是。若行者感于集而修道,因修道而无明灭而至老死灭,便是灭、道二了。 ...

    于凌波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20956778.html